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分析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事业、体育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焦点。这使得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迎来了一个新的。中国体育用品市场自2000年起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在高速增长,到2004年,整个市场规模达到42亿美金。与此同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每年全世界大约有60%的体育用品是在中国生产制造的。2004年,全国全国体育用品出口达54亿美金。据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规模将达到62亿美金。中国也在大力鼓励体育锻炼,目前全国有近四亿中国人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而且这一数目还再不断增加,这为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带来了强大的需求。
目前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市场的广阔发展前景。而在其之后的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2005年,中国的GDP超过了18 万亿人民币, 人均GDP超过1,700美金 同时GDP连续十年保持8.7%的增长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12美金。中国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全世界都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目前,而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仅占国内GDP的0.2%, 而在美国,这个比例可以达到2%, 其增长空间无限可略见一斑。
除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外,在未来的几年中,有一系列的国际体育赛事将在中国举行,例如,2007年的长春冬亚会以及在上海举办的网球大师杯、
F1赛车,还有目前正在举行的斯坦科维其杯篮球挑战赛。同时,世纪级的体育明星也不断涌现,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应当是来自NBA休斯顿火箭队的姚明和“百米栏冠军”。这些世界级的体育赛事加上世界级明星的不断造势,极大地激起了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情。这些热情将使得人们积极投身于各类体育活动中,而这将极大刺激国内的体育用品市场,掀起一场体育消费的。
中产阶层的出现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使得中国的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闲钱去用于体育消费。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和运动的重要性。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全面健身计划,到2020全国将会有40%的人口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
一般来说,这种体育用品店只销售一种品牌的体育用品,通常是自有品牌,产品主要是以服装和鞋为主。自营和特许加盟是主要的经营和扩张模式。目前这种形式是国内国内体育用品零售市场最主要的销售方式之一。耐克,Adidas 和李宁是这一业态的主要代表,紧随其后的还有一些中小型的新兴品牌如安踏、鸿星尔克、双星等。Nike是其中的领头羊,目前Nike拥有1200家专卖店占据10%的市场份额,并以每周10家的速度在快速扩张。Adidas以9.3%的市场份额屈居次席,目前其在全国250个城市拥有1300家门店,并决心到2008年使店铺数达到4000家。国内的体育用品老大李宁则以8.7%的的份额位于第三,目前拥有2500家门店,并计划到2008年再新增1500家。
店中拥有多种品牌包括自有品牌产品,产品涉及全系列的运动产品。自营是主要的经营方式。在国内此类店的代表主要有迪卡侬和跨世体育。迪卡浓是一家法国的体育用品零售商,2003年进入中国,目前在国内拥有5家门店。不像其他的体育用品零售店,迪卡侬的店一般都不在城市中心区域,而位于城郊区结合部。除了提供全系列的体育用品(球类、越野、登山、户外等等)外9博体育,专业的体育服务是此类专业店的竞争优势之一。随着人们运动意识的增强,会对此类能提供专业服务的零售店有更高的偏好。
严格来说,其实此类体育用品零售店更像一种百货业态。他们没有自己的品牌也不销售具体的体育产品。这一类的代表型企业如:运动100和名店运动城。此类企业一般在百货商场、超级市场租下一定面积的区域,如一个楼层,在此基础上引进国内外的知名运动品牌。各品牌在其中租下一定的区域设立自己的品牌专卖店铺,各自独立销售,互不干涉。运动城的主要收入一般来自两块,一部分是各品牌场地的租金收入;另一块则是和各品牌签订的销售佣金协议,即当某品牌当月或当年的销售额达到一定金额后,会有相当比例的佣金收入返还给运动城。这种零售模式的好处在于创造了一种集合的效应,使得消费者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其他的体育用品零售业态包括百货商店、超市、厂前店和灰色市场。这些业态都不属于专业的体育用品专卖场所,只是会附带销售一部分体育用品。一个不得不提的市场是所谓的“灰色市场”。在这里可以以非常低的销售价格,买到知名品牌的体育用品。这一市场的存在反应出目前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和实际消费能力之间的落差。但有趣的是,这些市场往往也成为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后必去的购物场所。但随着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以及人们消费意识的成熟,这些市场的生存空间也会逐渐萎缩。看看北京的秀水市场和上海襄阳路市场的迁移就可以看出这一趋势的演进。
随着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都看好这块市场并想抓住奥运这个机会分得一杯羹。除了原有的企业在加速扩张外,有许多新的国内外企业都在积极准备进入这一市场。前途虽然光明,道路依然曲折,任何一个企业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进入策略都必须周全和谨慎。
国内体育用品企业:渠道之美难掩品牌之伤,内力方是王道(2010-08-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紫剑、李东伟)
从专卖店到专业店,体育用品产业的曲折前进(2008-09-2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张发松)
王治郅霸王硬上弓“沃特”花钱成冤大头?(2006-09-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高鸣)